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墨西哥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7:57:05  浏览:850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墨西哥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国 墨西哥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墨西哥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签订日期1972年2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和墨西哥合众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各自政府授权下进行谈判,结果达成如下协议:

 一、按照各国在法律上平等、互相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进行侵略以及不干涉它们的内政或对外事务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墨西哥合众国政府决定自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地互派大使。

 二、中国政府和墨西哥政府同意,在平等和对等的基础上并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首都为对方建立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履行职务互相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三、中国政府支持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关于建立拉丁美洲无核武器区的正义立场,并主张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作出不对这一地区和这些国家使用核武器的保证。墨西哥政府赞赏地注意到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墨西哥合众国
     常驻联合国代表       常驻联合国代表
      黄   华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签字)          (签字)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四日于纽约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十九号

  《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已由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7月2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7月22日

天津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2010年7月22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依照法律规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协议,适用本条例。

  区县以下的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议,参照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方与职工方依法就工资、福利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工资集体协议,是指企业方与职工方经集体协商专门就工资、福利等事项签订的的专项集体合同。

  第四条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公开、平等、协商一致、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的原则,保障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五条 市和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工资集体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积极推动企业工会和行业工会组织建设,对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工资集体协议的签订和履行进行监督。

  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进行帮助和指导。

  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从熟悉劳动工资、企业管理、法律、财务等人员中聘任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指导、表彰奖励等方式,积极推进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七条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工会组织推荐,并且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尚未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制度的,经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由上一级工会指导企业职工民主推荐,并经半数以上职工同意。企业女职工人数达到本企业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应当至少有一名女职工协商代表。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确定。

  协商代表出缺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进行补选。

  第八条 协商双方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职工方的首席代表由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方其他协商代表代理。工会主席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会负责人担任。尚未建立工会的,首席代表从协商代表中推举产生。

  企业方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参加协商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方其他人员代理。

  第九条 协商双方的协商代表人数一般应当对等,每方三人至七人,不得相互兼任。协商代表的任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第十条 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可以聘请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等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顾问。

  第十一条协商代表应当真实反映和代表本方的意愿,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加工资集体协商,提出协商意见;

  (二)收集、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参加工资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

  (四)监督工资集体协议的履行;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协商代表应当保守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不得采取威胁、收买、欺骗等手段干扰工资集体协商,影响协商结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为协商代表提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应协商代表要求提供与协商相关的资料。

  双方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视为正常劳动。

  第十四条职工方协商代表在任期内,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确因工作需要变更职工方协商代表工作岗位的,应当事先征求企业工会或者上级工会的意见,并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第十五条 协商双方共同确定一名非协商代表担任记录员。记录员应当保持中立、公正,为协商双方保密。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第十六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应当采用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方向对方提交协商意向书,提出协商的主要内容、时间等。

  接受协商意向书的一方,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商定工资集体协商会议的时间。

  第十八条 在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召开的五个工作日前,双方各自向对方提供协商方案以及与协商方案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第十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会议由协商双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首次会议由提出协商意向一方的首席代表主持。

  第二十条 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应当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第二十一条 双方协商代表就工资集体协议草案协商一致后,根据授权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工资集体协议文本由企业方制作,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并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二十二条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协商双方当事人经多次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申请劳动行政部门协调处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协调处理,并可以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

  第四章 工资集体协商内容

  第二十三条 企业方和职工方就下列事项进行集体协商:

  (一)工资分配制度;

  (二)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三)工资支付办法;

  (四)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五)职工奖励办法;

  (六)计时工资、计件单价、劳动定额标准;

  (七)福利待遇;

  (八)加班加点工资、医疗期待遇、带薪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九)女职工、未成年工、残疾职工等特殊群体职工的保护待遇;

  (十)其他有关事项。

  前款事项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作为企业规章制度,并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二十四条协商双方协商确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应当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十五条 双方协商确定工资等事项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并以下列因素作为协商基础:

  (一)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

  (二)有关部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信息;

  (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同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和上年度人均劳动报酬。

  第五章 工资集体协议

  第二十六条 工资集体协议文本应当包括协商主体、协议内容、协议期限、变更条件、违约责任等事项。

  工资集体协议有效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在工资集体协议签订后十日内,将工资集体协议文本和工资集体协商会议记录及相关材料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劳动行政部门对工资集体协议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应当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企业提出,要求双方再行协商。

  第二十八条 工资集体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协商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一)一方提出协商要求,另一方拒绝协商或者拖延答复的;

  (二)不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信息和资料的;

  (三)企业不向协商代表提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的;

  (四)阻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

  第三十条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无正当理由降低协商代表工资、福利待遇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企业补发其应得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正当理由解除协商代表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企业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劳动报酬;协商代表不同意恢复工作的,劳动行政部门责令企业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

  第三十一条 协商代表违反本条例规定,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可以参照本条例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1988年9月22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联系,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联系省人大代表,主要是围绕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的问题,征求代表意见,受理代表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通过加强同代表的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进行情况,以及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
和问题,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更加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更加符合实际;使代表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和选举单位的联系;加强对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监督。
第三条 省人大代表由各州(市)及地区所辖县(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解放军选举产生,受原选举单位监督。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同代表选举单位和所在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代表有效地履行职权。各选举单位也要加强同省人大代表的联系,共同
做好联系代表的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举行会议前,由省人大常委会、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处),根据大会议程及代表的意愿,安排代表进行视察,了解各方面工作情况,为出席大会审议议案做好准备。
第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前,根据会议审议的议案,发函征求有关代表的意见,提供会议参考。在审议通过重要的地方性法规或作出重要决议、决定前,根据需要,将草案印发有关代表或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代表列席会议,参加讨论,直接听取代表的意见

第六条 省人大常委会根据需要举行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的意见。组织专题视察时,可以吸收有关代表参加。围绕两个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组织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同代表见面,通报情况,直接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七条 省人大代表持“代表证”可以在居住地区就近进行视察,视察内容,主要是了解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上级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贯彻执行情况;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问题的有关情况。视察可以单独或几个代表联合进行,一般到基层单位
,由被视察单位如实介绍情况。代表如需事前进行联系或约见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可由当地的人大常委会或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处)协助联系安排。被视察单位应热情接待,提供工作方便。
第八条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加强同代表的联系。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专职委员要接待约见的来访代表;外出调查研究时,可以同当地的省人大代表座谈或走访代表,听取意见。居住在地、州、市、县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同当地的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代表联系
,向他们介绍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要密切联系与本委员会工作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在审议议案、听取汇报、进行视察和专题调查研究时,可以邀请有关代表参加。根据需要,可召开有关代表的座谈会。对代表提出的与本委员会工作有关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要认真研究办理。
第十条 省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应当同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承办单位,并督促承办单位认真办理,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必要时应派干部走访代表,听取代表对办复的
意见,解决办理中的问题。
第十一条 省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接待室。对省人大代表的来访或来信,省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要认真接待和处理,重要问题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及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阅批处理;需要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的,应督促承办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答复代表。
第十二条 省人大代表由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处),根据代表的意愿和便于组织、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建立省人大代表小组;在省直机关工作的代表可以单独建立代表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和副组长。居住分散的代表,可就近参加当地州、市、县代表小组的活
动。
代表小组的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主要内容为:学习、宣传宪法、法律和法规,了解法律、法规以及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就地视察;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交流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和经验等

第十三条 按照法律规定,各州(市)和地区所辖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时,通知本单位选举产生的省人大代表列席。
各州、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本级代表视察或其他重大活动时,根据需要可邀请当地的省人大代表参加。
各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处)的负责人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前,围绕会议将要审议的议案,可根据需要征求住在当地的省人大代表的意见,向省人大常委会反映。会后,有些重要情况,可向当地的省人大代表传达。
各州、市、县人大常委会和地区人大工作联络组(处),受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负责组织省人大代表的视察和处理代表提出的应由当地解决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召开座谈会征求对法律草案和省人大常委会重要议案的意见,联系当地省人大代表小组,安排代表小组开展活动等工作。


第十四条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决定,应及时印发代表。常委会办事机构编印的《会刊》、《代表通讯》和有关资料,要及时分送代表。
第十五条 代表所在地区和单位应积极支持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开展活动。代表开展活动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劳保、福利待遇不变。
第十六条 省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由省财政拨付。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