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5:17:25  浏览:91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业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等


农业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质发〔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机、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办),经委(经贸委、工业主管部门),公安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供销合作社: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促进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在总结前几年农资打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资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制定《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现予以印发。请各部门加强配合,落实各项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构建长效机制,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实现抗旱夺丰收的目标。
  在工作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联系。
  电话:010—59192694
  传真:010—59193157
  附件: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



附件:

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关键之年,开展农资打假保障抗灾夺丰收和农民增收的任务异常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认清当前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确保农资质量合格,为促进全年粮食丰收和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资打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农资打假是实现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种子、农(兽)药、肥料、饲料、农机具等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要素,假劣农资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而且挫伤农民群众发展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保证优质放心农资供应,直接关系到农业丰收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农资打假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农资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购买使用假劣农资不但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量,减少农民收入,甚至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要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让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放心饲料”,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农资打假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两年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有很大改善,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和隐患仍然很多。农药、兽药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高低,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
  (四)农资打假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基础。我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其中兽药和疫苗是重要的基础。要切实加大对假劣兽药、疫苗的打击力度,确保质量和生产供应,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保障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强化整治,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五)强化生产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各级农资生产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农资产品生产主体的资质审查,对需要审定、登记、审批的农资产品,严格执行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和越权审批,把好生产源头关。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农资生产企业资质监管,开展行业资质检查,坚决取缔不具备生产资质的生产窝点,依法清理已丧失相关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农资生产企业。
  (六)整顿农资市场,清理经营主体。各级农资经营主管部门要全面清查辖区内农资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农资经营单位档案,对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要依法予以清理,对无证无照经营农资的要坚决予以取缔。要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户换照工作,依法规范农资经营者的主体资格。要规范农资物流运输等行为,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物流企业不得变相经营农资,加强对农资交易会、展销会的监管。
  (七)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质量监测。各地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区域、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加大日常执法检查的力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依法公布监测结果,对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发布警示信息;对发现的不合格农资产品要依法处理,及时查处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八)加强协作配合,严查违法案件。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涉及面广、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联合查办,一查到底。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线索明显、事实清楚、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立案,彻底查处各种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建立完善查处大案要案激励机制,支持并奖励查办大案要案。继续抓好毒鼠强防范和清缴工作,克服麻痹大意思想,防止毒鼠强危害反弹。
  (九)加强农资广告监管,打击违法广告。各地要依法加强对涉农广告的监管,严格对农药广告的行政审查,进一步加大对农资广告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涉及种子、农(兽)药、肥料、饲料和农机具等农资商品的虚假违法广告,维护农资广告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大扶持,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扶持措施,引导和支持供销合作社等各类农资企业加快建立发展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网络布局,扩大经营规模。督促和指导农资连锁企业强化农资质量管理,健全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实现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使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更合理、覆盖面更广,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购买优质农资并获得技术服务。
  (十一)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农资经营示范店建设。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开展“农资经营示范店”建设的基础上,把农资经营示范店建设作为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序整体推进农资经营示范店培育规范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督促农资经营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质量管理,培育一批守法经营的农资经营示范店。要加大对示范店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增强示范店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十二)强化诚信建设,实施信用分类监管。要积极推进农资质量追溯体系研发和试点工作强化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进销货台账、优质服务承诺等制度。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各级各部门要依据自身职责,综合质量监督检查、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群众调查等信息,开展农资企业诚信评价,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健全监管“黑名单”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十三)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在农资购买使用高峰期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组织力量深入到农村基层,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活动,利用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农资法律法规,传授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强对农民购买和使用农资的服务和指导,推介发布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引导农民在购买农资时索取票证,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工作,把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属地监管责任。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向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农资打假的重要活动和重大案件。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改正,对在查办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案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将依法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
  (十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能。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将农资打假工作经费和农资案件查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农资打假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农资打假的效果。
  (十六)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各部门要多渠道收集假劣农资投诉举报信息,做到“有报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部门合作机制,严堵执法漏洞。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提升整体监管效能。坚决杜绝以罚代刑,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农资打假中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积极宣传农资打假工作成效和进展情况,组织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既要从正面宣传报道,又要曝光反面典型,对工作出色的典型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通报批评,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良好氛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暂行规定

财政部


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暂行规定

一、立项、确认工作权限划分
(一)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归属中央管辖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资产评估立项和确认,一般由财政部办理;归属地方各级管辖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资产评估立项和确认,一般由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二)归属地方管辖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涉及以下经济行为的资产评估立项和确认,需由省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财政部办理:
1、占有国有资产的单位发起设立或改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拟在境内外公开发行各种股票;
2、占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经批准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3、国有企业以实物资产收购上市公司股权;
4、国有企业以现金收购上市公司实物资产;
5、上市公司整体或部分收购国有企业;
6、国有股股东以实物资产认购上市公司国有股配股;
7、上市公司与其国有股股东进行资产置换;
8、含有国有股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合并;
9、其他。
二、资产评估立项申报及审核
(一)资产评估立项的申报
资产评估立项原则上应由资产占有单位申报,经其主管单位审查后上报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1、依公司法设立的各类公司的国有资产评估应由其出资额最大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一并向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立项;
2、已开办的含国有股的各类公司按持股额最大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归属关系,企业集团按集团母公司的归属关系,中外合资企业按中方出资额最大的资产占有单位的归属关系,向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资产评估立项;
3、企业兼并的由被兼并方向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资产评估立项。
(二)资产占有单位申报立项需提交的有关材料
1、与评估目的相对应经济行为的有效批准文件;
2、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3、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近期资产负债表;
4、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复印件);
5、资产评估立项申请表(表格附后);
6、提交待评估资产的产权证明和技术鉴定证书;
7、审核需要的其它材料。
(三)评估立项的初审及上报
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须对企业资产评估立项申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为:
1、与评估目的相对应的经济行为是否成立;
2、申报材料是否齐全完备及真实准确。
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经初审认为合格的,正式行文提出立项申请,并将初审意见及有关申报材料一并上报。
(四)评估立项的审核
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立项的文件及材料后做最终的审核,其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1、申请立项的文件是否符合要求;
2、申报材料是否齐备及真实准确;
3、评估目的与评估范围是否一致。
(五)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立项申请文件及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
三、资产评估确认的申报及核准
经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后,资产占有单位可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后,资产占有单位应按以下程序办理确认手续:
(一)资产评估确认的申报
资产评估确认原则上由占有单位申报,经其主管单位审查后上报同级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申报材料如下:
1、资产占有单位申请确认的文件;
2、资产评估确认申请表(表格样式附后);
3、评估机构提交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说明;
4、评估机构和注册评估师出具的承诺函;
5、审核需要的其他材料。
(二)资产评估确认的初审
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须对企业资产评估确认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按资产评估确认审核内容提出明确的初审意见。
(三)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初审认为合格的,正式行文提出确认申请,并将初审意见及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四)资产评估确认的审核
财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材料做最终的审核,其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上级主管单位或地方财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是否符合要求;
2、资产评估机构是否具备评估资格;
3、是否有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签字、盖章;
4、评估方法是否适当;
5、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适当;
6、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正确;
7、评估目的与评估范围是否一致;
8、评估过程、步骤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9、资产评估报告书内容是否完整、准确;
10、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是否按有关规定出具了承诺函;
11、其他。
(五)资产评估报告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超过一年有效期,原资产评估报告无效,须重新评估,并重新办理立项、确认手续。
(六)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的评估报告应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确认工作,并下达确认通知书。对材料不全的评估报告不予受理。
四、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资产评估立项、确认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评估项目的立项和确认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在检查中发现违规行为的将予以通报,直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本规定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六、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资产评估立项申请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主管单位申报编号:
--------------------------------------------------------------------------------
|资产占有单位| |其他申报单位| |
|------------|------------------------|------------|----------------------|
|上级单位 | | 主管单位 | |
|--------------------------------------|------------|----------------------|
|产权其他持有者| | 企业规模 | 大 | 中 | 小 |
|--------------|------------------------------------------------------------|
| 资产所在地 | 省(区、市) 市(地) 区(县) |
|----------------------------------------------------------------------------|
| |一、 上市:1.境内 2.境外 |
|评|二、 发行股票:1.A 2.B 3.H 4.其他 |
|估|三、 发行可转换债券 |
|目|四、 设立:1.股份有限公司 2.有限责任公司 |
|的| 3.中外合资企业 4.中外合作企业 5.其他 |
| |五、 企业:1.兼并 2.出售 3.租赁 4.清算 5.产权转让 |
| |六、 资产:1.出售 2.转让 3.出资 4.重组 5.出租 6.抵押|
| |七、 其他: |
|----------------------------------------------------------------------------|
| 评估范围 | 整体或部分资产: | 整体 | 部分 |
|----------------------------------------------------------------------------|
|待评资产账面值及数量:总资产 万元 其中: |
|机器设备 万元 原值 万元 台(套) |
|房屋建筑 万元 原值 万元 栋 建筑平米 |
|在建工程 万元 项 长期投资 万元 项 |
|无形资产 万元 其中土地使用权 万元 平方米 |
|流动资产 万元 其他 万元 |
|----------------------------------------------------------------------------|
| 负债 | 万元|净资产| 万元 |
|----------------------------------------------------------------------------|
|申报单位联系人| |通讯地址| | 电话 | |
|--------------|--------|--------|----------------------|--------|------|
|主管单位联系人| |通讯地址| | 电话 | |
--------------------------------------------------------------------------------
----------------------------------------------------------------
| 申报单位盖章 |
| |
| |
| 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
| 上级单位盖章 |
| |
| |
| 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 上级主管单位盖章|
| |
| |
| 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填表说明:
1.〈其他申报单位〉指联合申报单位或不由资产占有单位申报时的申报单位;
2.〈上级单位〉、〈主管单位〉指申报单位的上级单位和主管单位;
3.〈产权其他持有者〉指除资产占有单位的上级单位之外的其他
产权单位;
4.表中填写不下的内容可另写附报。
资产评估确认申请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主管单位申报编号:
--------------------------------------------------------------------------------
|资产占有单位| |其他申报单位| |
|------------|------------------------|------------|----------------------|
|上级单位 | | 主管单位 | |
|--------------------------------------|------------|----------------------|
|产权其他持有者| | 企业规模 | 大 | 中 | 小 |
|--------------|------------------------------------------------------------|
| 资产所在地 | 省(区、市) 市(地) 区(县) |
|----------------------------------------------------------------------------|
| |一、上市:1.境内 2.境外 |
|评|二、发行股票:1.A 2.B 3.H 4.其他 |
|估|三、发行可转换债券 |
|目|四、设立:1.股份有限公司 2.有限责任公司 |
|的| 3.中外合资企业 4.中外合作企业 5.其他 |
| |五、企业:1.兼并 2.出售 3.租赁 4.清算 5.产权转让 |
| |六、资产:1.出售 2.转让 3.出资 4.重组 5.出租 6.抵押 |
| |七、其他: |
|----------------------------------------------------------------------------|
| 评估范围 | 整体或部分资产: | 整体 | 部分 |
|----------------------------------------------------------------------------|
|评估立项审批部门及批复编号 | |
|----------------------------------------------------------------------------|
|评估机构名称 | |电话及联系人 | |
|----------------|----------------|----------------|----------------------|
|证书编号 | |评估基准日 | |
|----------------|----------------|----------------|----------------------|
|申报单位联系人 | |通讯地址及电话 | |
|----------------------------------------------------------------------------|
|主管部门联系人、电话及地址 | |
|----------------------------------------------------------------------------|
| | | |
|申报单位盖章 |上级单位盖章 |主管单位盖章 |
| | | |
| | | |
|法人代表签字: |单位领导签字: |单位领导签字: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资产评估结果汇总表
单位:万元
----------------------------------------------------------------------------------
| 资产类型 |帐面原值|帐面净值|调整后净值|重置成本|评估值|增加额|增值率|
|------------|--------|--------|----------|--------|------|------|------|
|流动资产 | | | | | | | |
|------------|--------|--------|----------|--------|------|------|------|
|长期投资 | | | | | | | |
|------------|--------|--------|----------|--------|------|------|------|
|在建工程 | | | | | | | |
|------------|--------|--------|----------|--------|------|------|------|
|建筑物 | | | | | | | |
|------------|--------|--------|----------|--------|------|------|------|
|机器设备 | | | | | | | |
|------------|--------|--------|----------|--------|------|------|------|
|土地使用权 | | | | | | | |
|------------|--------|--------|----------|--------|------|------|------|
|无形资产 | | | | | | | |
|------------|--------|--------|----------|--------|------|------|------|
|其他资产 | | | | | | | |
|------------|--------|--------|----------|--------|------|------|------|
|资产总计 | | | | | | | |
|------------|--------|--------|----------|--------|------|------|------|
|流动负债 | | | | | | | |
|------------|--------|--------|----------|--------|------|------|------|
|长期负债 | | | | | | | |
|------------|--------|--------|----------|--------|------|------|------|
|负债总计 | | | | | | | |
|------------|--------|--------|----------|--------|------|------|------|
|净资产 | | | | | | | |
----------------------------------------------------------------------------------
填表说明:
1.〈其他申报单位〉指联合申报单位或不由资产占有单位申报时的申报单位;
2.〈上级单位〉、〈主管单位〉指申报单位的上级单位和主管单位;
3.〈产权其他持有者〉指除资产占有单位的上级单位之外的其他产权单位;
4.表中填写不下的内容可另写附报。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

2000年10月30日 09:46 文正邦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对我国主要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婚姻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劳动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以及"一国两法"理论)的成就和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其中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新流派、新方法、新体系的探究,并跟踪考察其未来发展趋向,力求科学、准确、全面地总结我国法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其客观规律,着重揭示跨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的未来走向,展望其发展的远景。

序 言

张友渔

中国法学应当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一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和探索。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会有更大的发展,在这世纪交替的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都给我们提出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而努力奋斗,中国法学也理应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科学地总结法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法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无疑是法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通过对我国十几门有重大影响的法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道路的论述,力求深入系统地来回答这一重大课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法学这一宏伟目标而积极思索。尽管这种努力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上述目的,其中的见解和论断也不一定都十分准确,但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作出了很有益的开拓性工作。

有鉴于此,特撰数言,是为序。

1991年11月20日

前 言

大凡面临时代转折、社会发展将迈出新的历史步伐之时,往往都会激励起人们巨大的创造性精神以及理论探索热情,本书虽然不是对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的方方面面所作的毫无遗漏的理论描述,而是从一个特定的范围和视角,即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几门法学理论来进行典型考察--但这种典型性研究只要是合乎科学性要求,就可望成为对中国法学走向21世纪的一种浓缩。所以本书的书名以及内容也就不回避这一重大主题,并把注意力集中于通过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以期达到上述目的和效果。正由于本书给自己规定了如此艰难的任务,所以其创作和形成过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准备,而且是艰辛的理论积累和苦心思虑的产物,是奋力探索的结果。在这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重庆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使得本书由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特别是本书得到了法学界前辈张友渔先生的热情支持,他在逝世前为本书写的序言,成为了他一生鼓励后学者的最好证明。对这些我们都深表感谢。

本书作者是由一批在各门法学中有所造诣、且思想敏锐的中青年学者组成。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均经过了潜心研究和反复推敲、数易其稿,可谓是其心血的结晶。但由于我们是处在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以致要紧紧追随信息的"爆炸"和知识海洋的奔腾扩展,即使殚精竭虑也很难做到,加上水平所限,疏漏之处恐在所难免,因此恳切希望法学界前辈和同仁们热情批评教正,我们当视此为对自己的最大爱护。

本书由文正邦主编。作者们的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导论:文正邦;法理学:文正邦、程燎原、吴家如;法史学:耘耕、王人博;宪法学:文正邦、付子堂、田培炎;行政法学:杨海坤;民法学:赵万一;婚姻法学:曹诗权;经济法学:石慧荣;刑法学:姚辉、李永?N;劳动法学:杨显光、顾雪飞;民事诉讼法学:张卫平;刑事诉讼法学:龙宗智;行政诉讼法学:王棋国;国际法学:佟小鄂;"一国两法"理论:文正邦。

全书由文正邦设计、组织、统稿。同时,耘耕对其中数门法学,陈里程对国际法学,于安、姚辉对行政法学,佟小鄂对"一国两法"理论,赵万一对婚姻法学,王人博、刘霞对宪法学,鲁天文对导论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由韩德云将本书目录翻译成英文。盛时动、王斌也作了文字性工作。在此,对这些同志都一并表示感谢。